白景瑞简介
在中国电影史上,白景瑞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先驱之一,白景瑞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,为华语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白景瑞导演出生于1931年的辽宁营口,后随家人迁居台湾,这段跨越两岸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。在意大利罗马实验电影中心深造期间,白景瑞导演系统学习了西方电影理论和技术,这为他日后融合东西方电影美学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学成归国后,白景瑞导演立即投身电影创作,很快就以《寂寞的十七岁》一鸣惊人。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,更确立了白景瑞导演在台湾影坛的地位。白景瑞导演擅长捕捉社会变迁中的人物命运,他的镜头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情感世界,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缩影。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,白景瑞导演始终保持着对电影艺术的热忱与创新精神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白景瑞导演在电影语言上的突破性探索。他大胆借鉴欧洲艺术电影的表现手法,同时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,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。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,使得白景瑞导演的作品既具有国际视野,又充满本土情怀。从《家在台北》到《再见阿郎》,白景瑞导演用镜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,其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研究台湾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像资料。
白景瑞导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创作者,更是电影教育的积极推动者。他在国立艺术学院(今台北艺术大学)任教期间,培养了大量电影人才,为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即便在晚年,白景瑞导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,直到2007年因病逝世前,他仍在筹划新的电影项目。白景瑞导演留下的电影遗产,至今仍在影响着新一代的电影人。
白景瑞作品目录
1967年 – 寂寞的十七岁 (Lonely Seventeen)
1968年 – 今天不回家 (Not Coming Home Today)
1969年 – 新娘与我 (The Bride and I)
1970年 – 家在台北 (Home in Taipei)
1971年 – 再见阿郎 (Goodbye, Ah Lang)
1972年 – 白屋之恋 (Love in the White House)
1973年 – 晴时多云偶阵雨 (Partly Cloudy, Occasional Rain)
1974年 – 我父我夫我子 (My Father, My Husband, My Son)
1975年 – 女朋友 (Girlfriend)
1976年 – 秋歌 (Autumn Song)
1977年 – 人在天涯 (The End of the World)
1978年 – 异乡梦 (Dream in a Foreign Land)
1979年 – 忘忧草 (Forget-Me-Not)
1980年 – 皇天后土 (The Coldest Winter in Peking)
1981年 – 怒犯天条 (The Lawbreaker)
1982年 – 四年二班 (Class 2, Grade 4)
1983年 – 大轮回 (The Wheel of Life)
1984年 –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(The Last Night of Madam Chin)
1986年 – 日内瓦的黄昏 (Geneva Twilight)
1988年 – 旧情绵绵 (Everlasting Love)
白景瑞资源获取
点击下方购买即可获得高清全集资源。




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